創傷與創傷救治是一個古老的醫學問題,又是一個現代文明社會醫學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意外傷害、交通事故發生頻繁,并且致傷因素的動能明顯加大,嚴重創傷和多發傷的比例顯著增加。據統計,目前全球每年僅因道路交通傷就奪去近 130 萬人的生命,并導致5000萬人受傷。創傷已經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腫瘤,在人口死因構成中列第4位,而在40歲以下人群死因中居第1位,傷后潛在壽命損失年數和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超過其他疾病,創傷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真正有組織有系統的開展創傷救治及創傷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創傷救治模式是分科救治:傳統觀念認為,任何外科疾病的首次手術治療是進行確定性修復或重建的優先時機,但嚴重創傷病人持續不下的病死率,逐漸使人們認識到死亡的原因并非手術失敗,而是繼發于創傷及手術后的內環境紊亂、生理功能障礙,終導致的創傷死亡三聯癥――低體溫、凝血功能障礙和酸中毒,損傷控制(damage control,DC)理念作為嚴重創傷和多發傷治療的新策略應運而生。DC理念改變了嚴重創傷病人一定要在首次手術進行確定性手術的概念,更注重創傷后的臨時生命救護和控制病理生理性改變。近20年來,國內外學者對DC在嚴重創傷救治中的應用,從理論到實踐均給予高度關注,從而提高嚴重創傷病人的救治水平。
近年來創傷救治特別是多發創傷的救治水平隨著基礎研究、手術技巧和內定器械及材料的不斷進步而飛速提高,創傷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不斷更新變革。首先是救治模式的更新,確定了由具備多學科知識的醫師全程負責急診檢查評估、緊急手術、ICU復蘇、穩定后確定性手術等救治全過程,稱為“整體化標準模式”。其次是救治技術和理論的更新:損傷控制注重整體搶救治療,視外科手術為整體復蘇的一個部分,避免了救治不當導致的二次打擊損傷。
2011年,醫院領導高瞻遠矚,將急診科與重癥創傷科進行系統管理,成立創傷急救與多發傷救治體系。該體系的建立,標志著急救概念延伸至院前急救,直接與國際先進的創傷及危重病急救模式相接軌,形成“一體化”急救模式,縮短危重病及創傷傷員急救的反應時間,真正實現了院外到院內綠色生命通道的無縫對接。成立了以副院長為總協調人,相關科室副高職稱以上醫務人員擔任的《急危重癥搶救綠色通道》專家組。開設了嚴重多發傷救治、嚴重腦外傷救治組、嚴重血管周圍神經損傷救治組、嚴重胸腹腔臟器外傷救治組、嚴重內科基礎疾病救治組??倕f調人統一協調組織《急危重癥搶救綠色通道》實施,急診值班人員24h在位,各專業組值班人員5min內趕到急診科,評估病情,并根據傷情特點,及時通知相關救治小組成員直接到達指定位置(CT室或手術室等)。
急診科分為醫療區與支持區兩部分。醫療區設急診診室、搶救室、輸液室、清創室、留觀室等;支持區具備急診掛號、收費、放射、彩超、檢驗、心電等功能??剖夜潭ㄡt師10人,固定護士17人,主要負責院前急救、急診急救、輸液留觀、轉接護送等工作。能迅速對急診危重病人實施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心肺復蘇、心臟電復律、胸腔閉式引流術等搶救手段;根據病情分級對病人實施分區救治,按照“急救綠色通道”要求,對危重病人優先實施檢查治療,反應迅速、服務周到。建立多發傷、顱腦損傷、急性呼吸衰竭、急腹癥、嚴重胸部外傷等各種危重病急救流程,擁有呼吸機、心肺復蘇機、胸外起搏儀、心臟除顫儀、洗胃機、心電圖機等萬元以上急救治療設備二十余臺;擁有救護車4輛,其中急救設施齊全的監護型救護車2輛,能夠很好地滿足院前及急診急救需求。急診留觀病房位于門急診大樓一樓東部,急診質量是醫院醫療質量的綜合體現,為加強急診科的正規化管理,確?;颊呃?,急診觀察病房按醫院內正規病房管理,由專職醫護人員負責,觀察對象為暫時不能確診,病情有潛在危險性的病人,或經處置后需待床住院進一步治療的病人。觀察時限一般為3天,3天之內應根據病情轉為住院、離院或轉院。青枝骨折、裂紋骨折無移位不需要手法整復,或軟組織損傷局部明顯腫脹,不需要手術,患者需要輸液治療者,為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時準確的控制,并更好地按患者的意愿服務,改門診輸液為留觀輸液,可收住急診觀察病房,病人可享受與住院患者相同的各項待遇。急診觀察病房作為門診與住院之間的紐帶橋梁,管理形式方便靈活,服務質量優異先進,深受廣大患者好評。
重癥創傷科作為醫院急救綠色通道重要環節之一,將嚴重創傷患者從入院至手術時間縮短至50分鐘以內,2012年,收治多發傷病人近千例,其中嚴重者160余例,搶救成功率在92%以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重癥創傷科采取小組救治模式,小組內的醫師具有不同的專業特長,保證每個多發傷病人會同時得到有急救、骨科、外科等專業特長醫師的整體救治。
目前,重癥創傷科成為擁有ICU床位6張,治療床位30張,醫護人員近40人的綜合團隊??剖掖T士研究生3人,人才結構合理。初海濱主任主持科室全面工作,兼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災害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創傷救治專家組委員,《中華衛生應急》雜志編委,山東中醫藥大學兼職副教授,山東省醫師協會急救醫師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重癥醫師分會委員,威海市醫學會重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威海市骨傷學會委員等。鞠傳寶副主任臨床工作20余年,為威海市骨傷學會委員,威海市醫學會腸內與腸外營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殷澤剛副主任負責重癥監護工作,兼職山東省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威海市醫學會腸內與腸外營養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張靜護士長負責全科護理工作,姚海靜副護士長負責重癥監護室護理工作??剖覔碛泻粑鼨C、除顫儀、床旁血濾、纖支鏡等現代化急救治療設備,為創傷及危重病患者提供及時有效地急救治療。
近年來,創傷急救與多發傷救治體系在院領導的直接關懷下蓬勃發展,參與編寫醫學專著10部,撰寫醫學論文30余篇,有6名醫生和10名護士通過考試獲得了專業資格準入證書,20余人次到國內優異醫院學習創傷外科、急救醫學、神經外科、危重病護理等,2012年,急診科、重癥創傷科、重癥監護室作為急診學科成為山東省中醫藥重點??平ㄔO單位,為中醫藥系統為數不過的急診???。目前,科室已發展成一個以嚴重多發傷及創傷危重癥救治為特色的綜合創傷急救中心,在該領域居領先地位。